□ 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局长 林七贞
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武汉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是长江干线目前唯一一支国家水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它担负着长江干线水上事故的应急响应、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清障等多项使命。作为国家专业应急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保障自身的安全才能为水上交通运输提供更好的安全服务。
航道救捞,特点是水上、水下作业,危险系数大大高于其他行业。近些年,为响应国家、行业及各级主管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我局于2015年取得了《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的理想状态,就是生产经营单位达到或接近本质安全,但如果基层单位(生产一线)不重视安全标准化的贯彻实施,在学习安全操作规程时“偷懒一点”,在施工过程中“走样一点”,看到违章作业时“避开一点”,在安全生产上迟早会出大问题。那么,如何加强基层管理呢?
一、基层领导抓实安全生产标准化
近年来事故多发,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一点不容忽视:生产压力!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但却实实在在,一个基层领导绝大部分精力都在进度、质量等指标上,他们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生产紧张时,在上级领导的施压下,为了指标他们可以什么也不顾,可以带头把安全规定当成一纸空文。
由此可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首先应该给基层领导减压,希望我们的基层单位领导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野蛮管理和指挥,不要逼迫或默许班组违章作业。已经实施的新《安全生产法》有明文规定,我们应该继续组织基层单位领导学习落实。此外,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还应给基层领导减负,基层领导整天忙得团团转,并不是件好事,只有广大职工安全技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才会有保障。因此,要加大岗位练兵和培训力度,使每个职工能做到自保、互保和联保。
二、基层单位重在自查、互查
安全生产,查改隐患是关键。按我们现行的安全检查模式,一般先由基层单位自查、互查,而后上一级检查或抽查。
实事求是地说,越是上级检查,效果有可能越不好,因为他们对基层不甚熟悉,往往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原则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还常常被下面一些表面文章所迷惑。最熟悉、最了解施工流程,最能及时发现问题和事故隐患的还是在基层单位这一级上,因为他们是直接的操作者,天天要做的工作,安全、质量哪是关键,哪个地方不能出问题,他们心里都有数。出事首先殃及的是自己,这些利害关系他们心里最清楚。因而,自查、互查的效果反而是最好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上面检查的规格越高,下面就越是重视,应付上面的检查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基层单位日常自查。为什么自查的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基层领导作为安全生产一线第一责任人,本该是领头羊,但他的权利、义务、责任被逐级弱化了,没有真正的权利,一些合理化建议反而被认为是在刁难,安全成了名誉责任,真正成了“兵头将尾”,自查反而成了难查。
三、安全教育软硬兼备
目前,安全学习存在着形式主义,职工安全价值观模糊,安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嘴巴上喊的硬,行动上软;二是安全学习形式硬,内容软;三是出了事故时硬,事故过后软;四是安全检查时硬,隐患整改软;五是完成产量指标硬,安全隐患整改投入软;六是领导要求硬,奖罚考核软。
安全重要性没有谁不清楚,但一到生产实际中就走了样。有的基层领导把完成生产任务作为头等大事,生产完不成,吃不好;进度上不去,睡不香。有的借口生产任务重,而淡化了安全教育。所以加强基层单位安全标准化要做到“六硬”:一要安全意识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明确安全教育在安全标准化中的重要性,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二是要制度硬,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执行规章的保证;三要考核硬,安全学习要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四要方法硬,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上下齐动员,不断翻新花样,创新教育形式;五要班前、班后会硬,对重点岗位上的职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针对安全薄弱环节,提建议,添措施,抓整改,提高班组安全意识;六是行动硬,对违章违纪的职工严格管理,做到奖惩兑现,使“三不”伤害落到实处。
总之,一个优秀的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严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要精心安排好每一项工作,督促职工改进安全细节上的不足之处,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杜绝各种习惯性违章行为。从小处着手,从大事着眼,本着对安全工作、企业利益、职工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激励机制、安全责任与风险机制、安全与预防机制、安全监督与制约机制,持续做好标准化体系内部运行管理工作,加强监督、指导,引导职工正确、科学的识别、分析风险源,规范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降低事故风险,确保职工人身安全,尽最大限度实现本质安全。